内容页搜索

一、锄头   

锄头是旱地除草用的农具,方言称锄头,形状像扇形,刀口锋利,装上斜向竹柄,即可使用,一般农户都有12把。

二、铁   

铁搭是翻耕、平整土地用的农具,方言称铁荅。一般式样为四齿,装上斜向的竹柄或木柄即可使用。铁荅可分为尖齿铁荅、阔齿铁搭和满锋铁3种。尖齿铁搭用于翻耕蔬菜旱地及收割后的油菜、麦子埨头(畦);阔齿铁搭主要适用于翻耕湿黏性蔬菜地或平整土地;满锋铁荅适用于翻耕水田并将土块劈碎,又适用于深翻水稻刚收割后的大田,并将翻转的土块合成埨头(畦),以便播麦种菜。

三、犁   

犁是耕田的农具。犁由木犁和铁犁两种,70年代前都为木犁,70年代初推广改良型铁犁。两者结构相同,由犁梗、千斤板、犁底、犁头、犁板、三角撑、犁梢等组成。农民一手扶犁梢,调节犁头进土层的深浅及横向宽狭,另一手挽住牛缰绳、握住牛鞭,吆喝耕牛,控制犁耕方向及耕地速度。80年代后期,普遍改用拖拉机耕作,牛耕犁逐渐淘汰。

四、踏耙   

踏耙是碎土的农具。形状似一个长方形木框(约长1.6米,宽0.8米),前后两块耙板下面各钉着一排小弯刀,旱田、水田均可使用。耕田时农民两腿横踩在耙板上,吆喝耕牛拉动,将土块压平、划碎。

五、耥耙   

耥耙是除草、松土的农具。形状狭长(长50厘米、宽10厘米左右),头比身体稍窄(不易损坏秧草),耥耙的木板下面钉着34排“>”形铁钉,装上斜向的竹柄。耥田时田内需灌1012厘米水,农民将耥耙放在两行稻苗中间前后拉动,田间杂草浮在水面,起到除草、松土的作用。

六、罱泥箩   

罱泥箩是积肥的农具。夹泥的“箩”由竹篾编成,似两只大小相同的竹畚箕对合,腹部隆起。两根罱泥竹竿分别固定在“箩”上,其中粗直像撑船的竹篙叫“戤竿”,另一根小而弯形的叫“豁竿”,两根罱泥竿交错成钳状。罱泥时农民站在船舷,推动戤竿在河底移动,再用豁竿调节箩口的合拢,将装满淤泥的箩用力提起,同时放开豁竿,将淤泥倒入船舱。

七、水车   

水车是取水或排水的农具。坛丘农村的水车按动力可分为人力水车、牛力水车、风力水车,简称“三车”,水车的主要结构分为提水和驱动两部分。三种水车的提水部分结构相仿,都是龙骨车厢。它由车槽、鹤膝、辐板、齿钵、绞关等部件组成,驱动部分装置则不同。人力水车的车槽上端安装出水钵的躺轴与车槽垂直,躺轴两端安装在“眠牛”(轴座)上。出水钵两边的躺轴上各固定2组木榔头,每组4根,二二成丁字形,躺轴两头眠牛旁竖两根杆子,由一横杆(有地方还用1块跳板)相连,构成扶手架。农民踏车时手扒扶手横杆(有地方的农民踏车时坐在跳板上,双手扶横杆)双脚交替蹬踏丁字形木榔头,转动躺轴提水。人力车出水量不多,提水高度也不高。新中国成立前至建立初坛丘地区多用这种水车排灌,一天只能排灌23亩田。牛力水车主要由一个圆锥形大车盘套在灯芯座的中轴上,可自由转动。车盘按装在出水钵躺轴外端的眠牛上,里端在灯芯座的轴承上;躺轴的旱钵与大车盘的木齿相啮合。用人字形牛扁担套住耕牛的肩部,通过细铁链、横栅连接大车盘,驱动耕牛绕大车盘转圈,从而转动躺轴提水。牛力水车的排灌效率是人力水车的34倍,一天能排灌农田78亩。风力水车俗称水风车,驱动部分结构较复杂。车场基上固定一只高3米多的“四脚凳”,中间立一根“竖头轴”,下端通过大木齿钵与龙骨水车厢躺轴上的旱钵垂直啮合;竖头轴上端用木齿钵和活狲头与水平方向的“天轴”相连接。“天轴”中间有“六眼钵”,插上6根竹桅杆,竹桅杆外端用铁丝连接天轴的两头,竹桅杆与竹桅杆间用铁丝连接成正六边形,竹桅杆上挂着布帆。风吹着布帆牵运车盘,带动车轮引水入田。水风车维护成本低,出水量大,一天能排灌农田1020亩。

八、农船   

60年代前,木船是农村唯一的水上运输工具。木船大小不一,可载重25吨。木船材质多为老杉木,船体结构分船头、头舱、中舱、后舱和船艄5部分。头舱和后舱都横铺平基板,可拆装,大木船的头舱靠近中舱处有桅杆孔、桅杆座、可竖立桅杆、扯风帆;船头有铁锚或缆绳,中舱有跳板,船艄配备橹和舵;每船配12支竹篙,用于开船、停船、转弯时撑船。60年代后,出现钢筋水泥船。农用水泥船比木船宽,舱口深度略浅,头舱、艄舱增大增长,且用安全盖密封,以增大船体浮力。70年代水泥船逐年增多。80年代起,在水泥船上装上柴油机和挂桨,成为机动船。80年代后期,农用木船淘汰,水泥船普遍使用。90年代起,乡村公路逐年增多,可用汽车运货,农船逐年减少。20世纪末,乡村公路四通八达,货运主要靠汽车,只有少数偏僻圩田用农船收割稻麦、运送肥料。

九、扁担   

扁担是挑在肩上担运货物的农具。扁担有竹木之分,长1.3米左右。竹扁担用粗毛竹片做材料,做成中间阔两面头狭,两头做成羊角形状,便于套挂货物。木扁担用有韧性的什木做材料,用刨子做成中间阔两头狭长成扁弧形,并在两头分别安短竹桩。

十、粪桶 撩子   

粪桶是盛粪水、河泥或其他东西的器具。60年代前,多用木材料做成,60年代后期,大多是塑料制品,粪桶高30厘米左右,上口直径35厘米左右,底直径30厘米左右,每只粪桶有两只高出桶口的“耳朵”,用于穿绳索。一对粪桶能盛百余斤粪水。与粪桶配套的是舀粪水的“撩子”,装上斜向竹柄即可使用。“撩子”的材料与粪桶相同。

十一、土笪(方言)   

土笪是担土、草塘泥及猪、羊、牛粪的器具。用竹片、竹篾编织而成,三个点上系绳子,绳子分别系在扁担两头。